【摘要】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教学载体,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提倡以素养为本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能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现阶段化学教师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量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素养的增强奠定良好基础,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核心素养是能力的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会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作理论基础知识的讲授上,忽视了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尽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提出了要求,但仍旧有部分教师未能及时实现转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将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进行深入探究,以期寻求突破,开辟全新路径。
一、寓教于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向导,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想要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首先应,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交流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题为例,本章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的基本概念。此章内容是学生步入化学学习的一个台阶,为后续深入探究化学奠定坚实基础。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以下几则视频,构建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冰块经过长时间放置转化为水
2.利用金属铜能进行导电
3.纸张被火苗吞噬燃烧
结合以上三项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测,视频中所反应的现象哪些是化学性质?哪些是物理性质?在问题的指向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对三种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进行总结与对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为化学性质,反之则为物理性质。
通过情境的引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有助于顺利实现化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二、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真实的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增强自身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充分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而有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课题为例,在实验活动开展前,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燃烧相关知识,做好新旧知识的迁移,确定本课基本学习目标:使学生充分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引导个组成员利用酒精灯、棉花、火柴等实验器具进行实验操作,利用沾有酒精的棉花球以及沾用水的棉花球靠近酒精灯外焰,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燃烧条件,得出: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这一基本概念。在活动中,教师应进行巡回指导,防止学生在实验环节出现安全问题。
通过实验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实验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化学理论基础知识的认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发展提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目的。
三、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时常能窥探到化学现象的存在。为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应有意识地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将复杂繁琐的化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熟悉场景,引导学生将数学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顺利完成秩序的牵引运用,在无形中提升其学习成效。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常见的酸和碱》课题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视频中利用火柴燃烧部位沾取浓硫酸,随后火柴发生自燃。这一神奇的现象,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随后教师利用这一实验视频引入思考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酸碱现象?这时大家通常会回答白醋、柠檬等,这是酸碱学习中的显著误区。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明确酸性物质的强腐蚀性,并列举酸在化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如:造纸、纺织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理念,使其树立科学的物质观,进一步强化自身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列为首要教育任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景煌.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0(A5):139-140.
[2]尤海伟.初中化学趣味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3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