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其中急需转变的观念之一,是知识的转变;一方面,必须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另一方面,必须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移动。
1 从“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拓展
1.1 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除教材以外,还包括学生生活中以及学校、社会和自然界一切有利于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教育资源。
就其空间分布而言,地理课程资源主要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前者如地理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后者包括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理教育基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居民小区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为标志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异军突起,并以其传输快、信息量大、能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而备受关注。
地理课程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学习的必须条件,也是培养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中由“学科中心”、“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资源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而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结合地理课程自身特点,创设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并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的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情景和学习条件,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人文精神。
1.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通过调查,掌握学校地理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地理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注意地理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地理信息资源的积累;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地理教具、学具和教学软件,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制作地理模型、电教软件等。
2、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及师生可用于地理教学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小报、墙报、板报,布置地理橱窗;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提倡实际地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
3、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加强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寻求多种支持,合理开发利用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邀请有关人员演讲、座谈,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 从“内容知识”向“方法知识”的重心转移
2.1 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
新课程标准规定地理学科的性质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
例如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世界地图和某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请学生阅读有关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另一方面,请学生阅读有关该区域的工农业生产、贸易、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的材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学习,由学生归纳出该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人文状况之间的关系及该区域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
2.2 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一基本理念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地理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讨论式、参与式、辩论式、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法”式、“角色扮演”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2.3 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例如: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相像、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更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2.4 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当贴近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距离,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大胆展开想象,转变角度,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通过一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毅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学习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教育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开展实践地理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2.5 重视讲授的全面性、联系性和透彻性
地理新教材中的图片、注解、数据、正文等内容之间并非是独立的,教师在讲授引导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强调各种资料之间的相互联系、整体性和因果关系,注重知识间的跳跃性和跨越性。如在学习这一章节时把前面所学过的章节内容提取穿插进本章节中进行综合整合,这样就能拓展学生思维,并形成善于把前后知识进行联系的学习思维习惯。
地理新教材内容改变了老教材内容的繁、难、旧,注重以现实生活事例联系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倾向于某个地理知识领域的个体性和完整性。在学生能达到把前后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教师应就某个知识点作适当延伸,增加一定的难度,但不需要学生一定达到教师所期望的难度值。即便这样,学生在深入的这一过程中,已经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对应掌握和要求掌握的基础部分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巩固了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