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课程实践,探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提出开展多元化授课模式,增强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探索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等改革方法。
关键字:园林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ZD1212013)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出校门,能不能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适应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绿化专业的一门直观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集实用性、灵活性于一身。当前利用园林植物资源对居住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的共识,因此,园林植物保护工作在园林绿化中就显得及为重要。如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笔者积极吸收和消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植物病虫害防治课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开展多元化授课模式,增强教学质量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实践性强,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这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1)积极举办第二课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兴趣小组”,专业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到示范园、瓜果园、花卉市场、林木苗圃等采集标本,识别特征,介绍原状的习性及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更透彻,知识更全面,从而弥补第一课堂的不足。
(2)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环境。要使学生熟练地识别和区分种类繁多的病虫害,仅靠次数不多的课堂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改革实验室管理办法,实行全天开放,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学习。开放的实验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内容,练有场地,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受学生的欢迎。
(3)成立课外课题研究小组,深入开展就植物病虫害防治有关的课题研究工作,积极申报上级有关课题,将学生的研究与参与纳入学业管理,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
2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为此进行以下尝试,收到较好效果。
2.1 修改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本着“基础理论讲够,实用技术讲透”的原则,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科学合理地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比例,以“必需、够用”为度,大幅度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两者比例达到1:1.5,从而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时间上的保证。
2.2 结合季节,合理安排教学实习
园林植物的季节性很强,不同季节的病虫种类亦不同。为此,把原来集中的教学实习分散开来,化整为零,根据病虫发生的季节,灵活安排,保证学生在园林不同的物候期都能进行实习。这样做尽管学科的系统性体现得不够,而且费力辛苦,给教师带来诸多不便,但能较好体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且实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因而深受学生的欢迎。
2.3 亲自动手,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
改变过去病虫害防治课“重理论轻技能”的做法,强调人人会动手,个个会操作。要求学生知道什么虫、什么病,怎样防治,更要会实际操作。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演示给学生看,带着学生一起动手。对病斑的刮治、药液的配制、药械器具的使用等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做到熟练掌握,能够独立完成。
3 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病虫害防治是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践表明,学用结合是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3.1 结合校园绿化,学以致用
校园本身就是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校园内有多种林木,常有病虫害发生。因此,病虫害防治课教学中安排学生定点观察校园植物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针对病虫的危害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配合绿化人员进行实际防治,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2 组织学生假期开展实践活动
夏季是园林植物生长的旺盛期,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这正为开展病虫害防治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和素材。为此,要求学生在暑假独立进行病虫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并调查了解当地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基本情况。为保证作业质量,在布置这项作业时,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如调查地区、地点、树种、品种、树龄、栽培密度、生长状况、主要病虫种类及其危害状况、拟采取的防治措施等,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提交昆虫标本。开学后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者给予奖励。这样一方面丰富实验材料,另一方面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此外,针对作业中反映出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讲,学生有针对性地听,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4 探索考核办法,完善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考试内容应能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闭卷考试为主,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全面衡量学生能力,应多层次评定,即由多种考试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既包括知识掌握情况的考评,又包括知识运用能力的考评,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1)学生的课程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实践技能的考核成绩;二是课程的期评成绩。两方面分别单独记成绩,任一方面考核不合格都需要补考或重修,这样就改变了有些学生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观念。
(2)对理论考试内容做了改革,减少概念性考题,增加生产中常见的事例分析题,检验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3)强化技能考核,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态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更牢固。考核内容有:园林植物常见病害症状类型的识别;常见园林植物害虫的识别;显微镜、双目体视镜等仪器使用操作;园林植物调查方案、防治方案设计。考核方式有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均要求独完成,逐项记分。这样,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到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向亚林.高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09(22)
[2]徐森富,赵国富.高职《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0(02)
[3]温素卿.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7(05)
[4]李珍.《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0)
个人简介
刘新晶(1981—),女,汉族,硕士,植物病理学专业,讲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识别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