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中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作为一个多名国家,我国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恰好就植根于这种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化,也只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奇异的吸引力和魅力。藏羌文化的美术因子深深的烙印在其文化之争,生活在这样土壤中的美术工作者,既深受文化熏陶,又在美术实践中不自觉的践行了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再现与表达。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藏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创作,既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探究,也是对文化土壤与美术作品成长关联度的一种反思,对启迪和开发接地气、反映生活、乡土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可以为美术工作者探寻一条切合实际,实现自身独特存在价值的美术创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藏羌文化;美术创作;思考
美术创作是对生活的再现与塑造,是美术工者思想的升华、感情的流露、审美意识的表达。这就使得美术工作者所处的地域文化对其思想、情感和审美有着直接而又深刻的影响,从而反映在其美术作品的塑造中。笔者生活在藏羌地区,深受藏羌文化影响,对藏羌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深有感触,下面就藏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创作进行探讨,以期待在美术创作中引入地域文化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1 藏羌文化及其美术因子
区域文化是特定区域中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作为一个多名国家,我国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恰好就植根于这种区域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化,也只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奇异的吸引力和魅力。藏羌文化主要指藏羌民族聚居的藏羌民族地区,这个地区在地理区位上非常特殊,处在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结合部,独特的区位使得在文化上,既有藏羌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因,同时又吸收了发到地区,特别是汉族先进的文明成果,以及先进文化的影响。因而,这一地区的文化具有民族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对外界散发出多彩魅力和吸引力。
藏羌文化中的美术成分比较浓郁,由于这个区域的特殊社会情况,使得其文化基因往往与美术扭结在一起,不能截然剥离。藏族是个古老民族,宗教的传统使其文化曾经比较集中于寺庙和寺庙人员,寺庙基本上集中了藏民族美术的精华,无论是唐卡、版画、雕刻还是歌谣、诵经等等。羌民族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其有语言无文字的现状,其文化更是深深地印在了美术的形式中,其文化传播者——释比,在宗教外衣下传承着,歌曲、工艺美术、建筑等等文化内涵。可以说藏羌文化的美术因子深深的烙印在其文化之争,生活在这样土壤中的美术工作者,既深受文化熏陶,又在美术实践中不自觉的践行了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再现与表达。因此我们研究和探讨藏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创作,既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入探究,也是对文化土壤与美术作品成长关联度的一种反思,对启迪和开发接地气、反映生活、乡土美术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也可以为美术工作者探寻一条切合实际,实现自身独特存在价值的美术创作指明方向。
2 藏羌文化对本土美术创作的深远影响
美术创作受本土文化深刻影响的同时必须立足本土,再现本土生活,传承中还得创新,创造反映本土文化的美术形式和载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是在一定的区域环境中生活,不同区域民俗中的审美意识、思维惯性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现实世界中的美术工作者都是在特点时代、特点区域和民族、阶层中生活的。特点时代、特点民族文化和美术思维会对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特点和美术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关键的影响。因此,美术工作者的美术风格不仅是个人的个性展示,更是对时代的写真、民族文化的解读。我们在理解和鉴赏美术作品是,就不能脱离创作者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土壤。藏羌文化土壤下的美术创作也必然遵循这个规律。
首先我们来看看藏文化对本土美术创作的影响。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依托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独特的自然资源为美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藏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学、宗教以及众多的神山圣水、雪域冰川、茶马古道和各种享誉世界的自然风景区,都在美术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既在传播藏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美术工作者的地位。灿烂深厚的藏民族文化孕育出了藏民族丰富的美术资源和美术形式,无论在精神文化层面(如:唐卡类、泥塑类、雕刻类等美术手工艺术类型),还是在生产生活层面(如:建筑类、纺织类等等美术手工艺术类型)都有非常多的美术艺术品种和形式。例如:著名画家和建筑设计师刘卫兵藏区画旅集《查理》,严谨理性地描绘藏区密宗建筑和民居建筑,肆意痛快地挥洒藏族牧民和喇嘛活佛的生动影像,充分体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的探究和绘画艺术的寻觅,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藏区的人文关注。他用画笔和700多字深情地描述了在山区藏寨与活泼的藏族小姑娘达米短暂的生命偶遇,令人不禁哽咽。以此题材创作的绘画作品《牧歌》更是入选全国性美展获得佳作奖。美术绘画工作不是画技的展示,而是对文化的诠释。
我们再来看看羌民族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羌族是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民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羌民族的文学、艺术以及各种思想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在有人口19.8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为四川省独有的民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少数民族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不是地震之后才提出来的命题。地震以前少数民族羌族传统文化就已经在不断地流失了。”而地震之后,这种文化传承的危机就更为明显。少数民族羌族没有文字,其民族文化都是靠口传心授,一旦搬到城里来,住在高楼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很多传统就无法延续。羌族美术主要代表形式是其刺绣艺术,羌绣是羌族人民在民族成长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羌族人民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深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并且在本民族不断繁衍与发展中日趋完善。这不仅丰富、完善了中国五千年民族文化,也使本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羌族挑花刺绣艺术就是羌族人民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并最具有本民族的文化代表性。羌绣是羌族文化的鲜活载体,羌族挑花刺绣艺术是羌族历史发展、生活记录、意识物化等的最集中体现,是羌族社会物质与精神的高度浓缩。
3 藏羌文化影响下的美术创作路径思考
如何创作出能贴切体现藏羌题材的美术作品,是许多美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因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乡土气息浓郁的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广大的收藏者,也是成就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一条捷径。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如是判断:绘画中技巧成分越少,艺术的发挥越惊人。大师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美术创作不能是简单的美术绘画技巧,而是在特点文化土壤下的思想与情感升华。那么如何在藏羌文化土壤中开展美术创作,将深厚的绘画功底与浓郁的民族文化融合,可能是很多美术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从立足藏羌文化土壤、熟悉藏羌艺术形式和深入藏羌社会生活等三个方面着手:
3.1 深入了解藏羌文化内涵,扩充美术创作的文化知识
随着学科分类的越来越细致,艺术与文学的分道扬镳导致不少美术工作者存在文化知识的欠缺,或者是文化储备不够的情况。很多来到藏区地区开展美术创作的美术工作者,看重藏区地区迷人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地貌资源,也创作了不少技法到位、细腻精致的作品,但却很难得到认可。究其原因在于味道不够,“味道”一次意蕴深刻,何为味道,其实就是文化的味道。毕加索的话讲得非常透彻,一幅成功的创作,不是技法 表演,而是对文化的诠释。如果我们缺乏对藏羌文化的熟悉,对藏羌社会生活的了解,创作出来的东西始终难入情入境,索然乏味。
3.2 熟知藏羌民族艺术形式,做到艺术创作举一反三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差异,但在内涵和文化思维上是相通的。有时艺术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与形式,需要彼此的协同与激发。因此,需要美术工作者对藏羌文化和美术资源的了解的同时,不要忽略其他艺术形式的存在,比如:歌舞、音乐、建筑等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就体现在这里。要创作体现藏羌地区的美术作品,就必须立足藏羌文化,深入认知藏羌文化内函体系,才可能在创作中举一反三,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味道地道的藏区美术作品。
3.3 深入民间社会生活,拓展艺术创作视野
美术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它既是社会生活在美术工作者大脑中反映的产物,也是美术工作者思维、思想提炼加工的成果。无论是反映还是加工都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纯客观的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反映。要创作体现藏羌文化的美术作品,深入藏羌民间社会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深入民间社会生活,我们才会理解和地道再现藏羌文化背景中的社会生活,否则只会画皮难画骨,有形而无神。
在藏羌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不断开展美术创作,让民族文化在新的艺术形式中焕发生机,凸显更具民族性的现代美术文化,对生活在藏羌文化土壤中的美术工作者来说既是当然的任务,也是成就我们自身成就与艺术地位的机会,需要我们对本土文化的深刻领会与诠释。笔者的思考是基于长期在藏羌民族地区的绘画实践所悟,权当抛砖引玉,给思考的同行一点点启迪。
参考文献
[1]陈春勤.羌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
[2]邓廷良.羌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滕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与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4]王世琴. 藏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状况下的高职藏汉双语教育专业开设美术手工课价值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1期.